周颖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三个维度
2021-11-28 02:11:34
  • 0
  • 0
  • 1

来源:学刊微观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新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意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整体性批判:(一)经济维度:对利润至上的生产方式批判;对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批判。(二)政治维度:对反生态的社会制度批判;对非正义的殖民扩张批判。(三)文化维度:对控制自然的自然观批判;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批判。这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018-03

工业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一开始就被资本逻辑操控,并按照资本逻辑的运动方式运行。因此,资本家为攫取更多利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肆意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丰盈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榨取,使自然资源成为追求资本增殖的工具,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际,探索生态困境的根源,他们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逻辑进行鞭辟入里的批判。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经济维度

(一)对利润至上的生产方式批判

第一, 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的结论。福斯特指出,资本家为追求经济回报的高速度,不惜违背自然规律,将自然变成加工工厂,毫无节制榨取自然资源,这是导致最严峻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只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关心如何保障生产与自然的均衡发展,也不会考虑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协调问题,甚至不会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更不会关心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将所有关注点都锁定在如何实现花费最少的成本而获得最大额度的收益上。

第二, 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方式是雇佣劳动制度。高兹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中,揭露和批判了其组织方式的不合理性。他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中存在劳动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与劳动分配不平等同时存在的是由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自由时间分配的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投资额度的增加、经营范围的扩大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每一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少部分人(资本家)能够从大部分人(工人)那里购买到很多空闲时间,最终大部分人成为小部分人追求资本增殖的奴隶[2]。

第三, 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自由市场实现的。福斯特充分认识和揭露了自由市场制度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破坏,他认为,在自由市场制度的作用下,劳动力、自然资源、货币等皆被商品化,皆成为资本积累的手段和工具,这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货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灾难性破坏,进而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长期性发展[3]。在自由市场制度下,自然资源也毫不例外地成为商品,成为资本家谋取巨额利润的资本,就连资本家所标榜的环保也是为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增殖扩张服务。为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采取成本外在化的手段,将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污染的费用转嫁给社会和子孙后代。

(二)对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批判

第一,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加剧了资本扩张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利润驱使下,资本家依托科技力量改善升级了设备,让更多原料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他们从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更多的原材料不断从自然中被开采出来,致使自然资源流失严重,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正如奥康纳指出,科技的巨大的力量“不过是对资本着迷于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这一事实的客观反映”[4]。科技成为资本沉迷于生产率提升、生产规模扩张的助推器,最终成为资本对生态进行破坏的帮凶。

第二,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加重了向自然索取原材料和排放污染物的程度。到19世纪末,资本家不再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而是采取借助科学技术获取剩余价值的隐蔽方式,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为节省劳动力投入,资本总是通过追加原材料和能源投入的方式,以此来提升资源和能源的投入程度,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劳动者所带动的资源比例[5]。劳动者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从自然获取的原料越来越多,这会导致出现生态资源匮乏的问题。资本家向自然索取的资源投入生产得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就越多,向自然排放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程度就越严重。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政治维度

(一)对反生态的社会制度批判

第一, 揭露资本主义“双重矛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双重矛盾”。矛盾之一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矛盾之二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演进,生态危机得以形成。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资本过度追求增长,必然会不断扩张,然而自然界是有限的,不可能进行自我扩张。随着资本运行周期不断加快和节奏不断提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跟不上资本发展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匮乏的问题,最终带来了生态危机。其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断扩张再扩张,资本家不断开发资源,进而生产成本就会提升,资本家的利润就会下降。如果资本家能够科学应用原料,那么原料成本就会降低,利用率提升,利润也会增加。但是原料价格下降,加上原料需求较大,又会导致资源消耗加速,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而言,自然资源消耗越高,自然污染程度也越高。同时也会因为投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加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 揭露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对当代资本主义维系的政治统治合法性变化展开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开始干预,从而出现了干涉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问题。资本家们向群众提出保证会给他们提供商品和财富,实际上控制了人们消费,并让人们沉溺在消费主义中,从而变相维系了资本主义政治合法性。因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产体系不仅有扩张,还延伸至生态、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由此引发了很多危机性问题。福斯特提出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也诠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掠夺自然资源,以此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了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矛盾。

(二)对非正义的殖民扩张批判

第一,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掠夺”。为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要跳跃出本国范围,不断向国外乃至世界寻求廉价资源、劳动力,从而为资本利润增长不断输送活力。正如佩珀在研究中所提到的,资本喜欢剥削新的土地和资源,因为这些土地和资源能够成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和实现原始积累的不竭动力[6]。资本不断扩张的行为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性,他们会先通过优势条件诱惑周围的国家,将民族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之中,继而推行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最终试图建设资本逻辑的世界体系。一些西方大国打着国际贸易的合法名号,运用低廉的采购价格从第三世界国家进口资源、初级加工原料,并将这些资源运输到世界中心区域,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能源的消耗。

第二, 批判资本主义的“污染转移”。奥康纳总结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矛盾主要有两种,并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第二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生产条件破坏严重,导致了他们无法持续性生产,环境成本增加,很多资本家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如何改变生产条件恶化的问题,成为了他们关注的话题。为了巩固统治,改善国内环境,资本家们选择了成本外在化方式,将环境治理成本转移给了消费者,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就会提升,消费需求就会下降,影响了资本家的利润。他们发现这样的成本外化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探索了其他成本外化的方式,将一些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工厂,直接运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并将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那是建立在非发达国家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形象建设是牺牲了非发达国家的生态形象。这样的强盗逻辑也只有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才能实现。换言之,欧美国家开始转移污染的成本外化战略,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地区,还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美其名曰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实际上是变相转移污染,变相掠夺了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树立了良好生态环境形象,而背后则是由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为资本家贪心买单,最终第三世界的国家生态问题频发,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出现极度污染,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文化维度

(一)对控制自然的自然观批判

第一,控制自然的本质是控制人。控制自然和控制人有一定的关系,它们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必然关系。首先控制自然是手段,最终控制人才是目的。莱斯站在历史分析角度,分析了人们错误地征服自然的情况,其内部逻辑展现了控制自然的理念,控制自然原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它不仅可以表示人存在的关系,也能描述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换言之控制自然是为了满足控制人。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从某一角度讨论人如何控制自然,自然如何被动约束,因为这里的人已经成为丧失主体意识而被异化的、抽象的物。丧失主体意识的人为获取基本的生存条件,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因此,控制自然对于自然本身和人类自身而言都毫无正向作用。

第二,控制自然的工具是科学技术。莱斯继承发展了马尔库塞的相关论述,将科学技术界定为新统治方式。他表示对于人们控制自然的说法是成立的,只不过人们使用了科学技术去控制自然。科学技术是人们实践发展中形成的,也是探索自然的利器,同时也是自我约束的枷锁。随着人类内在意愿提升,他们占领了很多自然资源,而科学技术成为了他们的扩张工具。莱斯还提出,人们运用技术控制了自然,并对自然实施分配、再分配,那么分配标准可不是按照人均方式来执行的,是根据利益集团进行的分配,很明显这样分配是不公平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影响了国家之间争夺资源的能力,谁能掌握更高超科技水平,谁就能抢夺更多的世界资源,因此科技发展也引发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处理好人与人的矛盾。

(二)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批判

第一, 批判消费主义引发的大量生产。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生产或消费,都是为满足基本需求,正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最底层的需求是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等等,资本家们生产的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需求,这些都是基本需求,之后随着消费市场成熟,资本家开始刺激消费者,激发了人们消费欲望。大量消费需求出现后,势必需要大量的供给,为此很多工厂开始大量生产,资本家不得不拓展规模,以获得更高收益。只要能够给企业带来高利润,他们会都选择生产,并且资本家们也常为“哪些商品赚钱更多”而津津乐道。基于这样的目的影响,资本家最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盈利,为了拓展规模开始肆意消耗自然资源,升级生产技术,并在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保障自己能够处于市场优势地位,以此保住自己的剩余价值。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加速消耗、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且形成了不健康的生产观念。当本国生态问题屡屡发生之后,资本家开始实施成本外化的方式,侵入发展中国家,抢夺他们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异化消费行为也会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无限扩张,甚至会引发更多生态资源矛盾,带来生态危机问题。

第二,批判消费主义导致的大量废弃。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看,消费主义思想诱惑着人们消费行为,市场作用下商品被赋予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最初生产商品为了满足合理的消费需求,并不是为了商品使用价值。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刺激之下,人们一边开始追求更多新奇商品,一边舍弃扔掉旧商品,这使一些商品使用价值还没有真正消耗完,就成为了废旧品。人们丢弃掉废旧商品再去购买新商品,这样的不良消费习惯,导致产生大量废弃物。产品生产商们为了提高流通速度,会故意压缩商品生命周期,缩短有效期,甚至过度包装吸引消费者眼球。这样的做法不仅污染了环境,还浪费了资源,最终陷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再大量消费的循环之中。

我们应该辩证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逻辑进行的批判。一方面,我们要从中看到资本逻辑和生态原则的对立,认识到资本逻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运用好资本的积极作用与功能,充分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激发资本在社会发展的积极张力,充分利用并有效规制资本,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民主政治和生态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

[2]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London:Verso,1989:6.

[3]FOSTER,JOHN,BELLAMY.Contradictions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capitalism[J].MonthlyReview,1999(11).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5]王雨辰,杨礼银,吴长青.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80.

[6]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08.

作者简介:周颖(1994—),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易衡)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21年第20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