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布伯丨我和你
2023-01-04 08:03:15
  • 0
  • 0
  • 0

来源:北大公共传播

本文节选自:我和你

作者:【德】马丁·布伯

译者:杨俊杰

一条条联系的延长线在永恒的“你”那里相交。每一个单个的“你”都是向永恒的“你”所做的一次眺望。基本词透过每一个已单个化了的“你”,呼唤永恒的“你”。恰由于所有生命的那个“你”的这种中保特点,其与所有生命之间的联系便成为被充满了的,成为没有被充满的。原来就有的那个“你”在每一个联系那里都成了真,在每一个联系那里都不会完美。唯独在与依其本质不可能成为“它”的那个“你”之间的直接联系那里,才会完美。

人们用很多名字来呼唤他们的永恒的“你”。当他们歌唱那被他们如此那般地呼唤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所想的其实还是“你”:最早的神话故事都是赞歌。后来,这些名字拐进去,便成了“它”的语言;越来越强烈地推动着人们,要让他们把他们的永恒的“你”想成一个“它”,说成一个“它”。但神的所有名字始终都会是已神圣化了的:因为透过这些名字,不只是在讲神,而且还是在向神讲话。

有些人觉得应该合适地使用“神”一词,因为这个词已被滥用了!确实,在人类的所有用词当中就属它,装进去的东西最多。也就是由于这一点,它是最难消失、也最难接近的词。所有关于神的生命和作品所作的错误讲话(此外则没有也不可能别的什么讲话)究竟说明了什么呢,除了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所有呼唤神的人,他们所想的其实都是神本身?谁把“神”这个词说了出来,而且是本着“你”的意思[说了出来],谁就是在呼唤他的生命的那个真正的“你”,即便他从来都脱不开妄想的奴役。他的生命的那个真正的“你”不会为别的东西所限制,他站在一种与它[按:那个真正的“你”]的联系之中,这一联系将其他所有的联系都包括进来了。

即使有谁觉得神的名字羞涩不能出口,甘愿妄想自己就是无神的,但当他带上他整个的已顺从的生命,呼唤他生命的那个“你”,那个不可能为别的任何东西所限制的“你”时,他就是在呼唤神。

我们走上路途,遇见一个人迎面走来,也走在路途上,我们当然只懂我们的路线,哪里懂他的路线,他的路线我们只是在相遇时才体会得到。

完美的联系过程,我们是知道的,办法便是我们曾活过的方式,办法便是我们出发走在路途上的方式,办法便是我们的路线的特点。所谓别人,我们只是遇到,我们是不懂的。我们在相遇的时候遇到。但是,我们这就是自不量力了,要是我们把这个别人说成是相遇之外的某个东西。

我们的情况究竟怎样,我们为何要忧愁,这可不是别人的事情,这是我们的事情!这可不是恩典,这是意志!是恩典让我们去关心,当我们朝它走过去,当我们等候着它来到眼前的时候;恩典并不是我们的对象。

“你”面对面地在我跟前。但我走进与“你”的直接联系里。所以,联系乃是被拣选与拣选合一,被动与主动合一。整个生命的一个举动,要是破除了所有的“部分”行动,破除了所有(只是以其边界性特点为根基)的动作感触,那就一定与被动相似。

这是已变得完全的人的活动性!这活动性,有人称之为不主动,[也就是说,]在人那里活动着的,不再是单个的东西,不再是部分的东西,人也不会由于它而对世界有什么干涉;进行作用的,是那完全的、甘心守在其完全之中、平静地守在其完全之中的人;人已成其为一种在进行作用的“完全”。在这种状况中收获了稳定,便意味着能够走到最高的相遇那里。

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感官世界,将之斥为虚假世界。哪有什么虚假世界,有的就是这个世界!这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两重的,因为我们有两重的态度。离散的旗帜,一定要拔掉。也不要“超越感官感受”;所有的感受,哪怕是灵性层面走得最远的感受,都只能把我们交给一个“它”。不要投奔那满是理念和价值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它不可能成其为眼前。所有这些,都不可以要。大概有人要问了,那究竟什么才是要的?注意要和规定区别开来。人类精神文明长河摸索创造的一切,都成了规定,从准备到练习,再到沉降(Versenkung),但其实,已和那特别简单的相遇事实毫不相干。就算一直都要感谢这种练习那种练习使认识或权能有了扩展,但要知道,这些与这里所讲的事情无关。这些在“它”的世界里会有位置,但不能引导着更向前一步,更不会引导着从“它”的世界走出来往前走一步。就规定而言,“动身”(Ausgehen)是不可教的。“动身”是只能画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画出了一个圆,把所有不在里面的东西圈到外面。然后就清楚地看到了一件事情,很关键的事情:完美地接纳了“眼前”!

显然,人在“离散”中走得越远,接纳所需要的冒险就越难,其所需要的转身就越彻底;这可不是像神秘主义喜欢说的那样把“我”破除:在每一种联系里,哪怕是最高级的联系,我都是不能少的,毕竟,只有在“我”和“你”之间,才有联系;也就是说,不是破除“我”,而是破除错误的自我维护本能,恰是那本能,让人躲开那不可靠,不密封,没有绵延,没办法将之看得清清楚楚,又危险的联系世界,逃到对事物的拥有里。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陈珍珍

图源 | 网络

欢迎合作 | 投稿

pcsdpku@163.com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