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演进与特征
2020-07-10 10:44:14
  • 0
  • 0
  • 0

清华全球传播 

以下文章来源于青年记者 ,作者史安斌 刘长宇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长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第7月上

2019年12月,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在2020年评选中将新增一个奖项类别:音频报道。评委会主席坎纳迪对此进一步解释,近年来音频新闻业的复兴引人注目,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非虚构报道,因此要增设一个“实验性”的奖项以表彰其中的佼佼者,即那些“兼具启示性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并且坚持不懈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优秀作品①。

随着播客的兴起和声控智媒的普及,听觉逻辑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数字化全链条再造过程中焕发了生机,全球新闻传媒业的“音频转向”持续走向深入,催生了一批兼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现象级爆款”。早在2017年,美国网络新闻奖就增设了“音频数字叙事奖”,以推动这一新兴的报道形式在专业水准和品质上的迅速提升。近期“音频报道”能够进入具有悠久历史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视野,则是其获得学界和业界主流肯定的重要表征。有鉴于此,本文对音频新闻的历史脉络、渠道演进与实践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国内同行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镜鉴。

历史脉络:
听觉逻辑的复归与超越

20世纪上半叶是广播的“黄金时代”,广播新闻日益发展成为新闻业的主流品类。起初,广播新闻高度依赖于播音员读报的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复刻”文字传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刷媒体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凸显。各国政府利用电台开展宣传战、心理战,为广播新闻业的兴起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保障。从莫罗的“这里是伦敦”系列报道到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广播新闻成为引领舆论、重塑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强大力量。

20世纪下半叶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相继兴起让广播新闻日趋边缘化。尤其是随着移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如何改变“互联网土著”一代对声音媒体和听觉传播陈腐过时的刻板印象,成为关乎这一品类及其相关产业能否实现“浴火重生”的关键。在此背景下,音频新闻作为广播新闻的升级版应运而生。相比之下,前者的概念更为宽泛,涵盖了所有利用声音报道新闻和传递信息的形式。②与广播新闻相比,音频新闻具有个人化、移动化、社交化等特征,从而顺应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传播生态。

虽然在概念意涵、生产主体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更为宽泛,但“播客”目前仍是音频新闻最主要的载体。“播客”(Podcast)由iPod和广播(Broadcasting)两个词合成,最初意指利用RSS将数字音频文件传输至电脑或iPod等便携媒体播放器设备后播放的媒介形式③。随着多种类型内容和渠道的涌现,“播客”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多元的、按需定制的数字化音频媒介形态。④

自播客诞生之初,新闻报道就是其内容架构的基石。从历史上看,《系列剧》(Serial)不仅是播客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新闻播客和广义上的音频新闻繁荣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新闻播客的发展历程以2014年《系列剧》第一季推出为标志,可划分为“前《系列剧》”和“后《系列剧》”时期等两个阶段。

在“前《系列剧》”时期(2004-2014),欧美主流广播电台首先意识到了数字化所带来的机遇,大举进军新闻播客领域。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开设了其第一个周播新闻播客《我们的时代》,2005年推出日播新闻播客《今天》,并于2007年推出了定制播客服务iPlaye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也是媒介机构进军播客领域的领头羊,2005年8月推出播客服务,到2008年其月下载量已达到500万。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系列主流纸媒也纷纷“试水”新闻播客领域。⑤

2005年“播客”当选为《新牛津美国词典》年度最热门词汇,被称为“播客元年”。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超过25万个独立播客,总播放量超过800万集,在线提供100多种语言的音频内容。⑥虽然增长势头迅猛,但由于其商业模式不成熟导致变现困难,加上在线视频的竞争和智能手机等新型终端设备的兴起,播客的发展步履蹒跚,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新闻机构在“前《系列剧》”时期对播客的实践探索大多停留在“内容搬运”的层面,基本上延续广播时代的形式和策略,仅将数字化视为传播渠道的改变。虽然播客让传统广播业看到了数字化变革的曙光,但并未改变音频作为分发渠道的单一角色及其在新闻传媒业内的边缘地位。

2014年10月发生的两件大事对播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美式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以下简称“TAL”)的主创艾拉·格拉斯推出了其衍生节目、真实犯罪调查报道播客《系列剧》;苹果公司推出了独立于iTunes的原生播客App。前者不仅造就了首个现象级新闻播客“爆款”,也成为播客发展进程的转折点;后者则大大方便了手机下载,提升了用户体验,使播客顺利完成了向智能移动端的渠道平移。

《系列剧》第一季以1999年巴尔的摩市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为缘起,聚焦于其后历经数年进行的深度调查。职业记者出身的“播主”萨拉·柯妮格以个人化的叙事及环环相扣的情节强化吸引力,将调查新闻特写与悬疑剧的表现手法有机融合,通过对旁白、证人陈述、对谈、庭审录音等声音素材的二次加工,营造现场感和戏剧性,被评为“《纸牌屋》的音频版”。⑦《系列剧》不仅让音频新闻进入传媒业界的主流,激发了更多的个人与机构投身这一新领域。还为新闻播客树立了内容和品质的标杆,推动了播客制作的专业化趋势,同时培育了大批新闻播客的“黏性用户”。一项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表示,《系列剧》是他们听过的第一个播客,而高达8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在听过《系列剧》后,才开始将播客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⑧

2014年至今是播客发展的“后《系列剧》”时期。传统主流媒体进入播客领域,从“试水”转向“深耕”,“听觉逻辑”复归行业主流,音频新闻成为新闻传媒业发展的“风口”。这一机遇要求新闻从业者重新界定“声音”和“音频”等概念,克服“广播专属”的思维定式,将音频视作一种泛媒介的报道工具,充分发挥移动智能终端和听觉逻辑在新闻报道数字化创新中的独特优势。⑨

渠道演进:
播客复兴与声控智媒的普及

在“后《系列剧》”时期,音频新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渠道演进的角度看,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系列剧》带动下的播客复兴及新闻播客的全球性增长;声控智媒的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

《系列剧》开启了播客发展的“黄金时代”。“播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36%的受访者每月都会接触播客,约15%的人使用新闻播客。⑩播客在“互联网土著”的青年群体中更受欢迎。2020年,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75%听过或了解“播客”,有55%收听过播客,一个月内收听过播客的人数比例为37%,相比“前《系列剧》”时期都有大幅增长。⑪在现有的77万个播客中,新闻播客虽只占很小的比例(6%),但其高度的“用户黏性”则体现出新闻内容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在苹果公司发布的最受欢迎播客的排行榜上,新闻类约占五分之一(21%)。在法国,三分之一(34%)的顶级播客节目被归类为新闻,而在瑞典(18%)、澳大利亚(18%)和英国(16%)的比例也都说明了新闻播客在全球传媒市场上的潜在竞争力。

“新闻播客”这一类别本身的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19年1月至10月,全球新闻播客的数量增加了1.2万,同比增长32%。⑫近年来,传统主流媒体加大了播客的投放力度。一项对50多个国家的60个“每日新闻”播客产品的跟踪调查显示,大多数是在最近一年半内推出的,而电台、报社等专业媒体机构成为音频新闻生产的主力军。

BBC作为“前《系列剧》”时期就“入局”新闻播客的媒体机构之一,在“后《系列剧》”时期继续拓展其内容产品矩阵,主要聚焦于原生播客产品的开发。BBC在苹果播客应用市场上架了以多种语言制作的85个原生新闻播客,从而既能接触到“长尾受众”,又不会脱离主流,还能在形式和长度上提升其灵活性和适配度。

2017年2月,《纽约时报》推出《每日新闻》播客,每个工作日更新,每次时长20-25分钟,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新闻话题。新设立的音频部门负责人有意将其打造为《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新头版”⑬。《纽约时报》新闻播客坚持“数量更少、容量更大、质量更精”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每日新闻》《持续追踪》《观点》《书评》(The Book Review)以及与波士顿公共广播电台(WBUR)合作的《摩登爱情》(The Modern Love)五个品牌音频新闻播客。除了BBC和《纽约时报》等老牌媒体机构,网络媒体也在音频新闻的浪潮中崭露头角。2019年新闻网站Vox Media的播客节目数量翻了一番,其中的“活跃”节目达200多个,为其母公司贡献了8位数的音频业务收入。主打时事评论的《克莱恩秀》和聚焦科技商业领域的《关键点》等都成了拥有大量“死忠粉”的品牌播客。

一方面,无论是传统媒体机构,还是新媒体公司,都把音频新闻视作数字时代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与用户建立关系并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的重要方向与主体业务。其日益细分的播客类别也促使音频新闻的种类更加多样,包括每日新闻与时事、即兴脱口秀与访谈(如《克莱恩秀》)、单主题系列报道(如《系列剧》)、多主题音频纪录节目、有声长篇播报等五类。⑭另一方面,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声控智媒成为当前全球传播技术变革的“风口”。截至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的销量达到1.47亿台,较上年增长了70%。2020年初尽管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但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为2820万台,较去年同期上涨了8.2%。⑮总体来看,疫情当中兴起的“宅家工作+云生活”模式客观上也推动了声控智媒设备的普及。

具体而言,声控智媒的技术升级与相应的产品迭代对音频新闻的发展推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声控智媒设备的普及使得音频新闻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家庭环境和车载环境,从而使音频新闻的用户触及范围更广,其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其次,在内容生产和服务层面,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投资开发适配声控智媒设备的音频新闻产品,多样化的产品样态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多元需求。人工智能使得文本能够快速被转换为音频,从而大大缩减了新闻播客的制作时间和成本。加拿大《环球邮报》使用Amazon Polly文本语言和语音转换服务,让机器生成的音频听起来更加逼真自然。其付费用户可以把想听的文章设定为英语、法语和汉语等三种语言,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来播报。BBC、NPR等老牌广播公司通过提供点播服务来夯实自身的市场份额,并开发了适用于多元化场景的“简明新闻”类的短音频产品,强化其互动功能。⑯

“点播”功能还推动了广播新闻的复兴及其与音频新闻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回听广播”等新业务的兴起,其与原生新闻播客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传统广播节目转型成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声控智媒设备的时移型、定制式音频新闻产品。NPR的《晨间播报》和BBC的《在我们的时代》等名牌播客在内容架构上进一步细分化,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再次,在平台层面,流媒体平台也加快了其自身“入局”音频新闻的步伐,谷歌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音频新闻聚合服务,社交平台“声田”则将其音乐播放列表与短新闻音频内容相互融合,升级为“定制化云盘”模式。⑰从总体上看,不同平台之间的竞合为音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其潜能也会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得以进一步释放。

实践特征:
时空开放与个体参与

2020年5月4日,普利策新闻奖首次颁发了“音频报道奖”。《这是美式生活》系列播客的第688期《境外人群》成为史上首个获奖作品。这期播客由TAL团队、《洛杉矶时报》记者莫莉·奥托尔及VICE网站的自由撰稿人艾米莉·格林共同制作,以声音为媒介,深入而全面地展现了特朗普政府实施“留在墨西哥”的“排外”政策后,滞留于美墨边境地带的难民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境外人群》和《系列剧》都出自TAL播客团队之手,其创始人艾拉·格拉斯是在NPR供职17年的广播“老兵”。在他看来,音频新闻要“像微电影一样”,有人物场景,有情节起伏的“弧线”。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1995年他招募了一批同道中人,在芝加哥公共广播电台开办了TAL系列节目。作为新闻播客的领军者,TAL的创新实践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时空开放性、个人化叙事和用户深度参与,在《系列剧》和《境外人群》等音频新闻的成功之作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音频新闻赋予用户的“时空控制权”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其时空开放性也进一步为播客制作者“赋能”,让他们能够探索在广播新闻实践中难以实现的主题、形式、时长和技巧等。“时空开放性”意味着音频新闻在内容分发层面具有高度的“可获得性”,从而摆脱了传统广播的结构性时间限制和特定接收媒介的空间限制。音频新闻超越了广播新闻一成不变的编排规制,可实现最新材料、多元观点和信息更新的“秒传”和“秒达”。由于智能手机和声控智媒设备成为播客的主要分发渠道,节目编排的“黄金时段”和用户的“收听时间”被无限延展。与此同时,空间的束缚也被打破。借助智能移动终端,用户可以在任意地点和场景下获取播客的内容,还能够迅速找到亲朋好友以外的其他“趣缘”群体,即时分享收听体验。

对于作为内容生产者的“播主”而言,时空开放性直接表现为音频新闻的“产制灵活度”。广播电台在内容产制上必须考虑时段与时长等因素,为新闻、旅游、商业广告和其他预定的“基准”元素留下空间。在为传统电台制作新闻节目时,对时长的把控需要精确到秒。⑲音频新闻则没有这样的限制,这使得制作者可以用与节目内容最为“适配”的方式和时长来讲故事。这种“产制灵活度”对于深度调查系列报道而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记者需要按照调查的进展来补充更多的素材或采访更多的信源。《系列剧》第一季的时长每集从28分钟(第3集)到56分钟(第12集)不等,这完全取决于每个案件的“适配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境外人群》时长65分钟,属于“长播客”的范畴。记者对边境难民、移民局官员、非政府慈善组织人员等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还对被遣返回墨西哥的“非法移民”所遭受的有组织的绑架勒索进行了回访和追踪,完整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全貌。

个人化和风格化的叙事是音频新闻的重要特征。与广播新闻相比,音频新闻中的记者不必拘泥于“隐身人”的角色设定,能够以叙述者的视角引导用户一起来探究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作为“播主”的记者与广播新闻中的“主播”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2010年NPR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放弃收听广播新闻的主要原因在于主播“毫无感情的声音”和“僵化的语调”。有鉴于此,格拉斯主张音频新闻应以“人性化的叙述为中心”⑳。《系列剧》的“播主”柯妮格在其第一季的12期节目中,摈弃了广播新闻中惯常采用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和不动声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录”原则,从听众的角度来展现事件的全过程及其对相关当事人的认知。她秉持真诚、公开与透明的理念,将调查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和失败完整呈现,同时遵循“听觉逻辑”,将个人的喜悦与感动、焦虑与困惑通过声音素材的编排和她本人语气、语音、语调的变化如实展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腔调”与风格,并与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第一集的开头,柯妮格提到她的岳父母就住在案件的发生地——巴尔的摩,从她每次探望老人的经历切入对案件的关注。这种个人化的关系联结对于广播新闻的主播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这种个人化的叙述,“播主”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稳步建立起来。㉑

广播新闻是一种“推动式”的媒介形式,主播单向传递信息,听众只需被动接受,或者是“被迫”参与内容生产。与之相比,新闻播客是一种“拉动式”的媒介,由此引出了音频新闻的第三个实践特征——深度参与。与广播新闻的“听众”相比,音频新闻的“用户”拥有高度的时空控制权和信息阐释权,因而具备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内容产制的能力。以高保真耳机和智能手机为主的播客收听方式营造出了不同于广播节目的“私密性”和“代入感”,使得用户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与线上“趣缘”群体即时连接,由此进一步强化参与意识。另外,播客叙事的时空开放性能够让用户实时参与到节目中来。《系列剧》第一季播放至后期,已经由“播主”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由用户与节目制作者共同探索的集体实践,分布在全美各地的用户通过网络不断地更新有关巴尔的摩枪击案的最新线索。“播主”摈弃了其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这就相应地提升了用户的“期待视野”。他们要对“播主”在节目中展露的“草蛇灰线”和多元化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解读,甚至于完全推翻“播主”的臆测与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变成了主动参与新闻报道的“产消者”。这种角色的变化也大大改变了用户行为,“葛优躺”式或“背景式”收听广播的习惯完全不适用于播客。调查显示,93%的《系列剧》用户会选择全神贯注地收听。㉒与此同时,音频新闻中对环境声音素材的使用能够营造浓厚的“现场感”,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境外人群》在描述被遣返的移民在墨西哥边境城市遭遇有组织的绑架勒索时,急促的警笛声、密集的枪声、肉体碰撞的声音以及此起彼伏的哭喊声将播客用户带入了边境难民被绑架的现场。被遣返回墨西哥又遭受绑架的移民大卫近乎歇斯底里的哭诉,受访的美国移民局官员在讲述他们不得不拒绝难民们的入境申请时,时常喃喃自语,并几度哽咽无法继续,这些富于感染力的声音素材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留在墨西哥”政策给不同群体带来的身心创痛,从而让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随着声控智媒设备的普及和智能语音技术的渐趋成熟,“音频转向”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新闻传媒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以播客为代表的音频新闻在市场份额和专业水准上的迅速提升使其成为此轮传媒变革的中坚力量。可以预期,音频新闻市场规模仍将继续增长,其领域类别将更加多元细分,商业模式也将日趋成熟。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音频市场用户规模达4.86亿,涨幅达16.8%。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将达5.42亿。由此可见,音频新闻在中国传媒市场上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面向未来,音频新闻的发展应当坚持“内涵式创新”,以“定制化传播”的理念为引领,提升其传播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有声幻灯片”等具有跨媒介特征的新形式兼具音频新闻报道的长度、广度与深度,同时也具备视觉上的冲击力、直观性和戏剧性,是音频新闻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㉓此外,在社交平台泛滥成灾的后真相所导致的“黑暗世界综合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音频报道中应当更多引入“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为公众提供信息增量和情感正能量,引导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凝聚社会共识。

注释:

①Pulitzer Prize Board Announces New Audio Reporting Category[EB/OL]. https://www.pulitzer.org/news/pulitzer-prize-board-announces-new-audio-reporting-category

②Jim Stovall. Audio journalism I: Defining the field-the power and importance of sound[EB/OL].http://www.jprof.com/2009/03/05/audio-journalism-i-defining-the-field-the-power-and-importance-of-sound/

③⑥Andrew J. Bottomley (2015) Podcasting: A Decade in the Life of a “New” Audio Medium: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Radio & Audio Media, 22:2, 164-169, DOI: 10.1080/19376529.2015.1082880

④⑦史安斌 薛瑾:《播客的兴盛与传媒业的音频转向》[J],《青年记者》,2018年6月上

⑤Bonini, T. (2015). The ‘second age’of podcasting: Reframing podcasting as a new digital mass medium. Quaderns del CAC, 41(18), 21-30

⑧㉑Chivvis. D (2019). The Truth about Serial: It’s Not Really about a Murder. In Spinelli, M, & Dann, L, Podcasting: The audio media revolution(pp 175-198).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⑨Jim Stovall. Audio journalism II: Forms and formats[EB/OL].http://www.jprof.com/2009/03/06/audio-journalism-ii-forms-and-formats/

⑩⑫⑭Newman N. Journalism, News Podcasts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Publishers [R].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2019

⑪Edison Research & Triton Digita. The Infinite Dial 2020 [R]. 2019

⑬刘滢 胡洁:《新闻播客:国外媒体转型的新动向》[J],《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⑮Business Wire. Strategy Analytics: Strategy Analytics: 8.2% Sales Growth in Smart Speakers In Q1 2020 Defies COVID-19 Impact [EB/OL].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513005670/en/Strategy-Analytics-8.2-Sales-Growth-Smart-Speakers

⑯⑰史安斌 叶倩:《智媒传播新十年的新闻业变局:动向与展望》[J],《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⑱Reggie Ugwu. ‘This American Life,’ Now a Pulitzer Winner, Is Once More a Pioneer[EB/OL].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07/arts/this-american-life-pulitzer.html?searchResultPosition=7

⑲Berry, Richard (2016) Podcasting: Conside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um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word ‘radio’. The Radio Journal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and Audio Media, 14 (1). pp. 7-22. ISSN 1476-4504

⑳Lindgren, M. (2016). Personal narrative journalism and podcasting. Radio Journal: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roadcast & Audio Media, 14(1), 23-41

㉒McKinney. First survey of Serial’s listeners sheds light on the Serial effect.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first-survey-of-serials-listeners-sheds-light-on- the-serial-effect-300104734.html. 2015

㉓Dunham, R. S. (2020). Audio Journalism. In Multimedia Reporting (pp. 233-249). Springer, Singapore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