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说”——你应该知道的约瑟夫·奈软实力论
2018-10-30 10:49:48
  • 0
  • 1
  • 4

来源:北京大学严复班

作者:张诚杨

10月中旬,约瑟夫·奈到达北大,并于10月22日参加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国际合作部主办、社会科学学部支持的高端学术讲学两场,主题分别是“软实力与巧实力”、“软实力——中国与西方”。

得知这一消息,严复班内顿时掀起了一股追星狂潮,部分同学激动地表示这简直就是有生之年难得一遇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见到偶像一面。然而也有蒙圈如小编者,不知约瑟夫·奈是何等人物,竟能让人丧失了理智。就让我们通过下图简单了解这位“传奇”。

是不是有种奉上自己的膝盖的冲动?没能去到讲座现场也不必遗憾,讲座流程奉上,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教授。

作为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班级,学术气息自然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将开启学术模式,用一份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带给你约瑟夫奈教授关于软实力、巧实力等的解读,一起领略“奈说”的魅力。

2018年10月22日,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做以“软实力与巧实力”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并与成中英教授围绕“软实力——中国与西方”的话题展开高端学术对话。严复班一行先后赴上述两场活动,聆听教授讲学并积极参与互动。两场讲学的内容都聚焦于“软实力”这一重要概念。

如奈教授所言,软实力的思想自古有之,在东方可以追溯到老子等先哲,但作为概念的软实力是新被提出的,而奈教授本人正是最早的阐发者。奈教授回顾了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教授针对小布什总统任期内美国的新现实主义对外政策和“硬实力战略”,结合其对美国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思考,系统阐述了“软实力”这一概念。概念甫一提出,便在政学两界引起热议,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奈教授还特别提及当其听闻中国于2007年将“增强国家软实力”纳入国家战略时的惊异。

奈教授从“权力(power)”这一概念出发定义“软实力(soft power)”。“在我的词典中,‘权力’被定义为影响他人使他人如你所愿地采取行动的能力”——奈教授在对学界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后给出如是定义。

进而言之,从权力作用的对象来看,权力可以强制客体采取其本不愿采取的行动,即使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分歧。权力还可以作为影响议程设定(agenda setting)的能力,使客体按照权力主体设定的议程行事,没有机会提出其可能的利益分歧。

此外权力的第三个方面是左右客体思想的能力,使客体意识不到主客体之间的分歧,这与前两种相比是一种更间接、更根本的形式。从权力作用的方式来看,作为一种“行为(behavior)”的权力包括强制(coercion)、收买(payment)和吸引(attraction)三种对客体做出影响的方式,其中第三种尤其容易被人忽略。此外,奈教授还特别驳斥了几种对权力的理解谬误,如将权力理解为可以量化、比对的“资源(resources)”。

教授以军事领域为例,军事指标数量上的关系未必是军事力量上的关系,如在越南战争中军备水平遥遥领先的美军同样败给了越共的游击队,可见权力是一个依赖语境(context-dependent)的概念。但权力概念的不可测量性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有何逊色之处:“的确,权力无法被测量,但不能被测量并不意味着它并不重要,就像‘爱’这类事物一样,你无法对你的妻子说‘我对你的爱是你对我的爱的1.5倍’,但是‘爱’对你们依然重要。”

奈教授进一步指出,权力可能存在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但是由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最高“权威”的缺失,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显得更加重要。在国际政治的视阈下,权力的存在和分布不平衡可能使得“强者为所欲为,弱者任人所为(Powers do whatever they want , less powers suffer whatever they must)”。此外,国际政治中诸如大国(greatpower)、均势(balance of power)等概念的存在也反映了权力现象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奈教授正式展开对软实力的阐述。教授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对外的吸引力,一国通过其文化、价值观、政策去影响他国的行为。这种吸引力作为权力第三种形式,作用于客体的思想,并在国际政治领域内有集中体现。

与之相对的是硬实力,即建立在经济军事等资源基础上、以“强制”方式行使的权力。教授以生动例子诠释软实力的作用机制:“如果老师想使学生擦地,可以采用强制的手段——命令他去做,也可以采取收买的手段——出钱请他去做,也可以用软实力影响他——告诉他擦地符合公共利益”。

教授特别提醒,软实力是一种“文化相关(culture-dependent)”的概念,软实力策略能否奏效不仅依赖主体,更取决于客体的文化特性,这一点和硬实力非常不同,因为后者的行使和客体无关。以美国电影中的形象塑造为例,荧屏上美国女性的自由、独立的生活与形象对伊朗并无吸引力,但对巴西会产生巨大吸引力。但美国的军事力量对任何国家都能施加影响力,故是为硬实力。

奈教授进而在更具体的现实语境下对软实力做出阐述。教授指出,对政府而言,与硬实力相比运用软实力更难,一方面体现在由于改变客体观点很困难、软实力发挥作用更加费时,另一方面体现在软实力容易被破坏,例如美土关系所面临的现状。

同时教授认为,政府还有可能对国家软实力造成破坏。以美国为例,其软实力来源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而非美国政府,相反特朗普政府所作所为可能会破坏美国的软实力,因其 “美国优先”口号暗示“其他人第二”,与美国先前传播给世界的价值理念相悖故对软实力有很大损害。

但奈教授并不认为美国当前软实力有显著衰落,其援引1960年代的例子,彼时美国政府进行越战遭到全世界反对,但是作为软实力来源的美国公民社会却因民权运动的兴起、民权理念的勃兴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奈教授称苏联曾播放反映和揭露种族主义的美国电影以针对美国社会进行丑化宣传,但适得其反,因为这正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敢于揭露阴暗面的勇气和自由开放的特质。

当下特朗普的政策同样不会伤害到源于美国市民社会的软实力。此外,教授还特别提到,国家的“宣传”(Propaganda)有时可以转化为软实力,但往往被“识破”就很难实现转化了,美国电影中有时诚有宣传的成分,但是并不被轻易察觉。

奈教授还对“巧实力(smart power)”、“锐实力(sharp power)”等概念作出解读。在国际政治中,作为权力行使第三种形式的软实力并不取代前两种,而应该与之相结合形成“巧实力”。

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软实力,并且这种软实力能够增强硬实力的话,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会更大。美国的对外决策中一度不注重软实力,例如布什总统任期单纯依靠硬实力入侵伊拉克,但在之后的中东战略中美国成功同时运用两种实力,且使两者相互促进。此外还有广被言及的“锐实力”,与旨在树立主体良好形象、增加主体吸引力的软实力不同,锐实力是指利用非正当手段(收买、审查、操纵等)破坏目标国的政治和舆论等方式施加的影响力。

奈教授称,在信息时代锐实力相当重要且常见,如俄罗斯干预美国选举。对于中国也被指控使用锐实力一事,奈教授认为其中有对有错,例如彭斯针对中国干预美国选举的指控(在美国媒体上刊登相关广告和报道)实质上是站不住脚的,并不明确属于锐实力的范畴。

除此之外,奈教授在讲演中不止一次地提及中国,并且还应俞可平院长邀请对中国的软实力作出评议。事实上,奈教授并不以对华友好而著称,在讲座中同样站在本国立场发表了个人的、不失尖刻的言论。例如奈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被视作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两大来源,且近年来中国的软实力确有长足的进步,同时教授指出中国硬实力的崛起会引起反对者结成联盟以形成均势,此时中国可以发展软实力削弱反华的联盟,例如对越南等邻国施加影响,并通过增长软实力来巩固硬实力。

但是他同时声称,中国政府对公民社会和言论自由的所谓“压制”会损害软实力的培育,并且其还指摘中国试图阻止美国高校邀请台独、藏独嘉宾的行为,是利用锐实力对美国内政的所谓“干涉”。在问答互动环节中,面对“一带一路本是体现软实力的倡议,缘何招致争议?”这一问题,奈教授表示在不同视角下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这一倡议在部分西方国家眼中是所谓“新版马歇尔计划”,在印度的解读里则是所谓“遏制(印度)战略”。

需要声明的是,凡此种种,皆体现了奈教授作为美国学者的个人见解,对其观点真伪的一一详辨并不是本文的任务所在。作为国际事务的观察者、未来参与者,北大学子在站稳立场的同时也应了解多元化的观点。在现实主义视角下,这是 “万国竞争”图景对我们“知己知彼”的要求;在理想主义视角下,亦是“大同世界”远景对构建“相互理解”的需要。而且,奈教授此次访华之行、公开讲演中对其观点的自由表达,本身就可以视为对其所持中国“压制”言论自由观点的天然反驳。

讲座的最后,奈教授对中美关系——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表达了个人见解。教授称,软实力是巧实力的补充。软实力有利于建立信任,进而促进合作、减少分歧。中美双方若能互相保持一定的软实力,便会有双赢的结果;如果是锐实力,则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中美两国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软实力……需要让我们两国的领导人注意到这一问题。”——奈教授以这样的呼吁为其讲演作结。

奈教授虽已逾八旬高龄,但仍然以精密的逻辑、清晰的阐述和犀利而不失幽默的个人风格为听众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讲座。但笔者在此仍对讲演内容及软实力理论本身存在些许疑问。首先,笔者十分赞同在场某位听众对奈教授提出的质疑:软实力这一概念的边界何在?若其边界模糊是否会对概念本身造成弱化?对此,教授称其认为软实力的概念仍然在可以理解的范畴内,但事实上很多学者则持相反看法。软实力的概念实际上内涵并不清晰,在实际中难与其对立面硬实力作出明确区分,导致外延过于宽泛、涉及领域过于庞杂,事实上当下很多研究软实力的国政学人多持互不相同的定义,与奈教授的最初版本也有出入。

类似的模糊性也体现在巧实力这一概念上。巧实力是指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运用、相互结合的结果,但这一定义并没有规定这种结合的具体状态或者“比例”——似乎硬实力为主、软实力为辅和反之都可以被称为巧实力,尽管这两者在实践中会有本质的不同,例如与之大致对应的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此外,对于巧实力,我们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例如“拙实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把握这一概念的难度。同时“巧”字内在蕴含的倾向性也反映出巧实力似乎只是一种标签、评价而非客观描述——对外政策运用得当便被称为有巧实力,反之则是缺乏巧实力的体现。

此外,奈教授对软实力来源的判断上也局限性。奈教授从美国的历史经验出发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培育软实力上的不同作用的区分诚有其说服力,但是其仍受制于政府-社会这一带有先验性的两分法分析框架。而实际中软实力的形成和行使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其中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并不能纯然分开。如电影、书籍等软实力的载体,其国际传播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最后,针对奈教授对国际关系一般原理、发展中美关系的呼吁也存在疑惑。教授认为相互保持、行使软实力可以构建和平的双边关系。但在实践中软实力往往作为配合硬实力的手段使用,其是否总是被用于和谐相处之目的仍有待考察;而且就美国而言,现实中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对其施加对等的软实力,即使是中国也面临着来自美国强大软实力的压力。失衡的软实力是否还能保证双边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仍然是有待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以上就是本次“奈说”的全部内容,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软实力论,愿你我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